凹版製版歷史演變
凹版印刷的製版工藝從手工雕刻一路發展到電子雕刻與CTP技術, 橫跨五百年、影響深遠。本文帶你快速看懂凹版製版的四個演變階段, 了解從雕刻刀到電腦製版的工藝革新。
15~17世紀 手工雕刻與化學腐蝕法
15世紀時,凹版製版以手工製作為主,工匠使用雕刻刀在銅版或鋼版上刻製圖文。 直到17世紀初,出現了化學腐蝕法(Etching),讓製版工藝從手工走向半化學化。
- 在銅板表面塗上防腐層。
- 以鋼針描畫圖樣,使被劃過部分露出金屬面。
- 外露部分經酸液蝕刻,形成凹陷的圖紋。

18~19世紀 照相凹版技術的誕生
18至19世紀間,感光與照相技術的發明,使凹版印刷邁向現代化:
- 1782年:發現重鉻酸鉀具感光性。
- 1839年:發明照相技術,並觀察重鉻酸鉀曝光前後的物理變化。
- 1864年:發明碳素紙轉移法。
- 1878年:照相凹版技術問世,1890年維也納投入生產。
照相凹版法:使用膠片與碳素紙為中介層,取代傳統手工雕刻,大幅提升製版速度與精度。

20世紀後 電子雕刻、CTP與數位化製版
進入20世紀後,隨著電子與電腦技術的進步,凹版製版邁向高速與數位化:
- 1960年代:電子雕刻法出現,結合光電與電腦控制雕刻刀。
- 1990年代:CTP(Computer to Plate)技術普及,直接從電腦輸出製版。
- 現代:數位打樣技術興起,利用噴墨方式免製版快速出樣。
這些技術徹底取代傳統手工雕刻,使凹版印刷更高效、穩定與自動化。
FAQ 常見問題
Q1. 照相凹版與手工雕刻最大的不同?
照相凹版透過感光膠片轉移圖像,取代人工刻版,能大量生產且精度高。
Q2. CTP 技術對印刷有什麼影響?
CTP 讓印版可直接由電腦成像生成,省去晒版與拼版流程,使印前作業自動化。
Q3. 電子雕刻法目前還在使用嗎?
是的,電子雕刻仍廣泛應用於防偽印刷、鈔票與高精度包裝製版。
🔎 關於本文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撰寫,內容依據印刷工藝資料與歷史演變整理。 涵蓋凹版印刷製版的起源、工法轉型與數位化過程。
若想了解更多印刷技術知識或安全印刷應用,歡迎透過 LINE 官方帳號 聯繫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