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必知の柔版印刷油墨

柔版印刷(Flexography)因具備印速快、承印材質廣、適合連線加工等優勢,廣泛應用於 包裝、標籤、不乾膠、衛材與薄膜印刷。要把柔版效能發揮到位,關鍵在於選對油墨—— UV、水性與溶劑型各有適性、顏色表現、乾燥機理與法規考量。本篇以實務視角, 用圖示與清單快速帶你掌握「油墨怎麼選、為何選、選後如何控」。

Overview 柔版油墨概述

柔版油墨需在短時間內完成上墨、轉移與乾燥/固化,同時兼顧線條銳利、網點穩定與遮蓋/透明度需求。 與平版印刷不同,柔版採網紋輥計量,油墨黏度、揮發性與表面張力變動都會直接反映在 轉移量與套印穩定上;而各種承印材(紙、PE、PP、PET、鋁箔、OPP 薄膜與多層複合材)之表面能差異, 也決定了是否需要電暈處理上底塗或改配油墨的連結料與溶劑系統。 目前市場主流可分為 UV、水性與溶劑型三大類,選擇時須以「素材→性能→法規→製程」四軸並審。

Types 三大類油墨的核心差異

柔版印刷的三大類油墨:UV、水性、溶劑型

快速比較:UV 以光固化反應形成致密漆膜,耐化與光澤佳;水性以水為主要揮發相,低氣味、低危害但對吸水性基材表現更穩;溶劑型可滿足難黏附之塑料薄膜與高速加工需求,色彩鮮豔但須評估 VOC 與溶劑殘留管理。

UV 油墨
  • 以光引發劑啟動聚合反應,瞬間固化,網點銳利、亮度高,不易被後續溶劑再溶。
  • 適合標籤、票券、上光與需要高抗刮之包裝;薄膜需評估收縮與熱負荷。
  • 需注意光源能量、遮光色墨之固化深度與遷移風險控管。
水性油墨
  • 以水為主要溶劑,相對友善、易清洗,對紙張吸收性良好、氣味較低。
  • 乾燥速度受風量與溫度影響較大;在非極性薄膜上需配合底塗或電暈提高附著。
  • 適合瓦楞、食品紙包材、衛材與可回收紙基應用。
溶劑型油墨
  • 以醇類/酮類/酯類等為主,揮發快、潤濕佳,對 PE/PP/PET 等薄膜附著力優。
  • 色彩豐富、抗黏汙,適合高速大面積覆蓋與複合前印刷;需配備回收與防爆通風。
  • 須嚴控殘溶與 VOC 排放;包裝觸食用途需符合相關遷移與衛生規範。

Formula 油墨組成元素

柔版印刷油墨的主要組成元素

不同體系的柔版油墨,核心配方皆由「色料、連結料、溶劑/稀釋相、助劑」構成。色料決定色彩與耐候; 連結料形成漆膜並提供黏著;溶劑或水負責流變與轉移;助劑微調消泡、潤濕、抗黏、滑爽與阻隔性。 UV 配方另外包含「預聚物、活性稀釋劑與光引發劑」,確保能量足時迅速固化且膜層致密。

  • 色料:有機顏料追求鮮豔與透明,無機顏料提供遮蓋與耐候;白墨常用二氧化鈦,黑墨偏碳黑。
  • 連結料:水性常見丙烯酸與聚氨酯分散體;溶劑型常用氯化聚丙烯、硝化纖維素、聚酰胺等;UV 依應用選擇環氧丙烯酸酯、聚氨酯丙烯酸酯等。
  • 溶劑/稀釋相:水性以水為主,搭配少量醇類助溶;溶劑型按材質與乾燥需求調整醇/酯/酮比例;UV 以活性稀釋劑取代傳統溶劑。
  • 助劑:含消泡、潤濕、流平、抗黏、滑爽、防粘汙、遮避與防沉等;食品接觸應用須檢核遷移與法規名錄。

Checklist 選擇油墨的 4 個重點

選擇柔版油墨的四個關鍵:溶劑、黏度、材料、後加工

  1. 溶劑/稀釋系統:柔版對黏度窗敏感。醇類對聚酰胺連結料相容佳,酮類揮發快但易拉網;UV 需依顏色遮蔽度與光源能量微調活性稀釋比例。
  2. 黏度與流變:黏度太低易霧化與網點擴散,太高則轉移不足與髒版。高速印刷建議搭配黏度計與回溫曲線控製程。
  3. 承印材質:紙張看吸收與表面平整;PE/PP 需電暈至 38~42 dyn/cm;PET 對溶劑較耐但需留意遷移;鋁箔與鍍鋁膜需考量附著與後續複合溶劑再溶。
  4. 後加工需求:若要熱封、壓紋、燙金、覆膜或複合,需預先評估油墨耐熱、抗刮、阻隔與再溶行為,以避免反黏、掉墨與層間剝離。

實務建議:以「材質相容→印速乾燥→耐性規格→成本可得」順序決策;上機前以打樣條與噴墨校色做色彩基準,量產時鎖定黏度、溫濕、風量與張力四項關鍵參數。

Use Cases 常見應用與材質相容

柔版油墨應用橫跨紙基與薄膜。紙袋、瓦楞、衛材與食品外包多採水性;不乾膠、捲標、金銀墨與上光多見 UV; 需要高速與高附著的軟袋、冷凍食品包裝、收縮膜與多層複合材料,常選溶劑型。以下列舉常見組合作為設計端參考:

  • 紙張/牛皮/銅版紙:水性首選;若要高亮與抗刮,可在局部採 UV 上光。
  • PE/PP 薄膜:溶劑型或 UV(需良好電暈與底塗);冷充填或冷凍應用注意低溫脆裂。
  • PET/鋁箔與鍍鋁膜:溶劑型耐化佳、適合複合前印刷;UV 使用時須控固化深度避免層間剝離。
  • 收縮膜(PVC、PETG、OPS):色層需具延伸性,建議評估專用溶劑型或彈性化 UV 配方。

Compliance 安全、法規與永續

包裝特別是食品接觸領域,除了印刷外觀,遷移、殘溶與氣味才是關鍵。常見要求包含: 原料是否列名於正面清單、特定遷移限量(SML)與整體遷移(OML)、感官評估、以及 VOC 排放與回收機制。 水性系統有助降低 VOC,UV 系統則以「反應型稀釋」取代傳統溶劑,但需確保完全固化,避免未反應單體遷移。 溶劑型須配套濃度監測、活性碳回收或 RTO(蓄熱式焚化)等治氣設備,並建立批次留樣與溶劑平衡表。

  • 設計端建議:食接包裝優先選水性或低遷移 UV 體系;圖文不進入熱封區;複合前做再溶與剝離強度測試。
  • 製程端建議:建立黏度—溫濕—風量對應表,定期校驗網紋輥容積;UV 設備需做能量檢測與燈管老化管理。
  • 永續方向:選擇無鹵顏料、低氣味配方、可回收基材相容油墨,並從色序與網點策略降低上墨量。

FAQ 常見問題

Q1. 水性與溶劑型在薄膜上如何取捨?
若基材為 PE/PP 且電暈值不高,溶劑型較穩定;若有法規或環保目標,可先做底塗與電暈後評估水性專用配方。

Q2. UV 油墨適合食品包裝嗎?
可選用「低遷移 UV」並確保充分固化、採用背印或夾層結構,並依規範做遷移與感官測試。

Q3. 印速拉高顏色就不穩,怎麼排查?
先檢查黏度與溫濕,再看烘箱風量與溫度設定;溶劑平衡失衡會導致霧化、拉絲或髒版,必要時調整溶劑比。

Q4. 如何降低殘溶與氣味?
控制上墨量、提高風量與排氣效率、延長烘道停留時間,並優先使用低氣味配方與高純度溶劑。

🔎 關於本文
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依柔版印刷量產經驗撰寫,整合設計端可執行的配方選擇邏輯與 生產端的製程管控要點,並以實務案例歸納常見問題與排解方向,協助你在效率、色彩與合規之間取得平衡。

若想了解更多印刷技術知識或安全印刷應用,歡迎透過 LINE 官方帳號 聯繫我們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