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的靈魂:網點

印刷的靈魂:網點

為什麼四色印刷的照片看起來像由小點構成? 因為實務上我們無法直接「調整油墨濃淡」,而是把連續色調影像切分成不同大小或密度的網點,再以CMYK四色疊印,讓眼睛產生混色。本文用設計師能立刻上手的語言,講清楚網點的用途、AM/FM/複合式網點差異、網線數與角度怎麼選、點增益如何控制,以及避免莫列紋的實戰技巧。

概念 網點存在的目的

在平版、凹版、孔版(網版)等工藝裡,機器施加到紙張上的油墨厚度大致固定,我們不能像在螢幕上那樣連續調整明暗。因此以演算法把影像切割成不同面積或密度的微小點,借助視覺混色來還原層次,這就是加網。加網的品質,直接決定照片的細膩度、漸層是否平滑,以及文字/線條是否清楚。

為什麼需要網點:不同印刷方式以網點呈現濃淡示意

分類 AM/FM/複合式網點

AM(Amplitude Modulated)調幅網點:點距固定、靠點的大小表現濃淡。優點是層次穩定、輪廓清楚,是商業印刷最常見的方式;缺點是高光與暗部易產生規律紋理,漸層若處理不佳會有「斷層」。

FM(Frequency Modulated)調頻網點:點徑接近一致、靠點的數量與分佈表現濃淡。因為點分布較隨機,莫列風險低,對細節與高光的階調更平順,但對製程與清潔度要求更高,網點破碎或糊點的容錯較低。

複合式(Hybrid)網點:結合兩者的優點,例如高光與暗部用FM避免條帶,中間調用AM確保穩定與銳利。近年許多高階印刷採此策略,兼顧細節與產能。

AM、FM與複合式網點示意與適用材質

形狀 常見網點形狀

網點形狀影響邊緣銳利與漸層平滑度,常見類型與應用如下:

  • 圓形:平滑、自然,適合人像與大多數照片。
  • 方形/菱形:邊緣較銳利,適合幾何、文字、工業產品圖。
  • 橢圓:可降低中間調的條帶,平衡銳利與平滑度。

不同網點形狀對影像質感的影響

解析 網線數 LPI 與材質建議

LPI(Lines Per Inch)表示每英吋中網線的條數。數值越高代表網點越細緻、細節越多,但對紙張平滑度、油墨流變性、設備穩定性要求也越高。一般參考:

  • 70–100 LPI:粗網線,適合牛皮紙、未塗佈紙、布料等吸墨較高或表面粗糙的基材。
  • 120–150 LPI:通用線數,適合多數塗佈紙與包裝印刷。
  • 175–200 LPI 以上:高線數,適合精品畫冊、銅版紙、金銀卡等表面平整材質。

實務提示:線數不是越高越好。請依紙張級別、印機條件與成品觀看距離選擇;例如戶外海報以較低線數換取穩定與飽和,近距離閱讀的畫冊才追求更高線數。

幾何 加網角度與避免莫列

四色疊印時,每一色都會有自己的加網角度,以避免規律疊影產生莫列紋(Moiré)。常見的安全組合為:K 45°、C 105°、M 75°、Y 90°(不同流程會有微差)。只要任兩色角度過於接近,或與原稿內已有規律圖樣(如布紋、格子)相互干涉,就可能出現莫列。

  • 若影像本身含規則網格/條紋/織紋,可在影像處理時輕微旋轉 1–2°,或改採 FM/Hybrid 減少干涉。
  • 避免在同一色版同時存在極細小大面積的規律圖樣。
  • 選擇高品質網點演算(RIP)與穩定製版流程,降低角度誤差。

常用加網角度與錯誤角度造成的莫列示例

色彩 點增益(TVI)與顏色穩定

點增益(Tone Value Increase, TVI)指印刷後網點實際面積大於理論值的現象。造成原因包括:紙張吸墨、壓力、網點形狀、油墨黏度、套印精度等。若不控制,暗部會糊點、中間調變髒、顏色失準

  • 建立並沿用曲線補償:針對不同紙材與線數,量測 TVI 後在RIP或ICC流程中修正。
  • 控管總墨量(TAC):一般銅版紙 300–320%,非塗佈紙需再降,避免背印與乾燥問題。
  • 小字與細線優先用K版承載,降低四色疊印造成的邊緣膨脹。

系統 PPI/DPI 與 LPI 的關係

PPI 是圖像檔的像素密度,DPI 是影像輸出或噴點/網點的機械精度,LPI 是加網的線數。一般商業印刷的經驗法則是:PPI ≈ 1.5–2 × LPI。例如 150 LPI 的銅版紙印刷,建議圖像輸入 300 PPI 左右;過高只會放大檔案不增細節,過低則會糊階調。

向量圖與文字不受 PPI 限制,但細黑字建議至少 6pt 以上、避免反白細字;金銀箔或UV點需預留足夠最小線寬最小距離

工作單 設計與印前檢查表

  • 紙材/觀看距離/成本選定 LPI;戶外/粗材質不盲目追高線數。
  • 評估AM/FM/複合式;高光漸層與細節多者可考慮 FM 或 Hybrid。
  • 確認加網角度採安全組合;圖像含規律紋理者測試是否出現莫列。
  • 照片輸入解晰度≈ 1.5–2 × LPI;避免過度銳利化與過度壓縮。
  • 建立點增益補償總墨量上限;小字細線以 K 版為主。
  • 校樣時比對高光、膚色、灰平衡;必要時以數位打樣作色彩依據。

FAQ 常見問題

Q1. 先選 LPI 還是先看紙張?
先評估紙張與觀看距離,再決定 LPI 與網點類型。材質吸墨與平整度會限制可行線數。

Q2. 我用 300 PPI 就一定夠嗎?
不一定。若你選 200 LPI 的高線數印刷,輸入 300 PPI 可能略低;反之 120 LPI 用 300 PPI 已足夠。

Q3. 什麼情況會建議 FM 網點?
對漸層超平滑、細節豐富且易出現莫列的題材(如紋理細密的布料)很適合;但需搭配更嚴謹的清潔與張力控制。

Q4. 小字糊掉怎麼救?
確認是否四版疊印、總墨量過高或點增益過大。把文字改成單 K 版、加粗 0.1–0.2pt,並檢查套印。

Q5. 為何檔案在螢幕看很銳利,印出來卻髒?
螢幕是發光像素,印刷是反射油墨。請檢查 LPI、PPI、總墨量與網點類型,並建立正確 ICC 與 TVI 補償。

🔎 關於本文
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撰寫與審校,依據實際印前與現場參數整理。歡迎透過 LINE 官方帳號 與我們聊聊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