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凹為什麼容易看不出效果?如何解決
許多人下單做名片、禮盒或吊卡時,都想用打凹(壓凹 / Deboss)營造低調的立體層次。 但作品到手卻發現——效果好像有、有又沒有:只有特定角度看得見、觸感不明顯、甚至背面微微「反凸」。 其實問題多半不是「師傅手路不好」,而是版材、紙張、壓力、面積與後加工搭配沒有對應好。本文逐點說清原因,並給出可直接帶去和廠商溝通的設定清單。
1 打凹的原理一次搞懂
打凹與打凸是同一種對壓機理:以陽版 + 陰版在紙張兩側對位加壓, 讓紙纖維在局部區域被擠壓改變結構,形成一面凹、一面凸的浮雕效果。 若再配合熱壓(Heating),能更穩定地塑形纖維、提升邊緣清晰度與耐久性。

為什麼會不明顯?若紙張太薄、纖維密度高、壓力不足或面積過大,凹陷量會被回彈(回彈=紙纖維彈回原厚度); 反之若壓力過大,背面就可能出現「反面凸痕」。因此版材硬度 × 壓力 × 紙材 × 面積,要同時取得平衡。
2 兩種常見版材差異(樹脂版 vs. 鋅版)
打凹最常見的版材為樹脂版與金屬版(如鋅版)。樹脂版彈性高、邊緣較柔和; 鋅版較硬挺,邊界銳利、線條乾淨,適合文字或細線。若追求「畫面柔順、邊緣不刮紙」的溫潤效果,樹脂版會更合適。

- 樹脂版:容錯高、觸感圓潤;大面積圖塊較不易咬紙,但邊緣銳度略低。
- 鋅版:線條清楚、壓痕俐落;需更精準的壓力控制,不然背面容易透痕。
3 想要「一面凹、一面平」怎麼做?
有時客戶會要求:正面希望看到漂亮的凹痕,但背面不想出現任何起伏。此時可採以下組合:
- 紙張要夠厚:建議 350gsm 以上(或 ≥0.5 mm)之厚卡、棉紙或灰紙板,纖維量多才壓得住。
- 改用「單面陽版」搭擋墊層:背面不放陰版,只用平整橡膠或硬墊材,降低反面凸起。
- 控制壓力與面積:大面積深凹幾乎不可能完全「另一面無痕」;改為細線或小圖塊才更可行。

實務提醒:若仍想在輕薄紙張上實現「一面平」,可以把打凹面積拆成多個小區塊、分次降低壓力,視覺仍有層次、背面也較安全。
4 製版前你一定要確認的事
製版文件與最終效果有一一對應關係。一般打凹採「陽版與檔案圖文相反、陰版與檔案相同」的方式來保證正面為凹、背面為凸。 交版前請務必註明 K100「打凹」 圈選區域、尺寸與精度需求(例如:LOGO 50×50 mm)。

- 文字建議:最細線條 ≥ 0.25 mm;正文字級(≤8pt)不建議打凹,容易糊線或不連續。
- 留邊距:打凹區距離紙邊至少 5–8 mm,避免邊緣受力不均。
- 搭配層:若要上膜或燙金,請標註順序(例:先上膜再打凹),避免翻版或壓痕走位。
5 對位公差與細小圖文限制
打凹屬於後加工,任何紙張在裁切、上膜、燙金與進紙過程,都會累積約 ±0.5–1 mm 的公差。 所以你在圖上看到的「細小對位不準」,多半不是師傅失誤,而是機械與材料的物理限制。 若要降低誤差的視覺感,建議將打凹圖層與彩色印刷層錯開 0.5–1 mm,或改走無色打凹路線。

6 讓打凹更明顯的 7 個做法(實測有效)

- 選紙=厚 × 鬆 × 有纖維感:棉紙、無塗佈環保卡、雙層貼紙板,纖維位移空間足,凹度自然。
- 面積別太大:改用線框、斷開或網點化大塊圖形,既保留視覺,又不會「整面起伏看不見」。
- 增援層:先上啞膜或噴消光水,能增加表面陰影對比,「光斑更清楚」。
- 有色/無色搭配:無色打凹做底形,重點字再有色打凹或燙金打凹收尾,層次更立體。
- 熱壓設定:升溫後壓印 0.3–1.0 秒可抑制回彈;但記得先做測試,避免紙張泛黃。
- 先後順序:若有上膜與燙金,通常先上膜 → 打凹 →(選配)局部上光最穩定。
- 避開版邊與壓痕線:打凹位置離騎馬釘、折線或封邊太近,容易變形或失焦。
FAQ 常見問題
Q1|打凹與打凸差在哪?
打凹是正面凹、背面凸;打凸相反。兩者都靠陰陽版對壓,但視覺語言不同:打凹低調、打凸高調。
Q2|一定要兩塊版嗎?
若追求「背面平整」,可改單面陽版 + 軟墊做法;但深度有限,不適合大面積深壓。
Q3|為什麼小字常常糊或不準?
後加工有 ±0.5–1 mm 公差,小於 0.25 mm 的筆畫容易變形;建議改粗或使用燙金呈現。
Q4|紙張越厚一定越好嗎?
厚度有幫助,但纖維結構更關鍵;高棉含量或鬆厚紙比高密度銅版紙更容易有立體感。
Q5|能不能與燙金一起做?
可以,而且很推薦燙金打凹:金屬光澤 + 高低差,質感最直覺。
🔎 關於本文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,依實際工單數據與打凹樣本累積撰寫,並搭配現場測試值(紙張厚度、熱壓時間、面積閾值)彙整成操作清單,協助設計端與印務端迅速對齊。
若需要打凹打樣或整體版面建議,加入 LINE 官方 與我們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