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品項的包裝有什麼規範?國內包裝法規一探究竟
做包裝前先合規、再設計:台灣對食品、美妝、酒類與一般商品,分別有層數限制、禁止宣稱事項、條碼底色辨識規範,以及食品直接接觸材質的標示義務。本文幫你把分散的重點整理成可執行的設計清單,交件更安心、上架不踩雷。
重點一 包裝層數與宣稱限制
不同產業對包裝層數的容許度不同,原因在於保存性、衛生風險與資訊揭露需求不同。設計案評估材質與結構時,務必先與客戶確認販售通路與類別:
- 食品類(餅乾、蛋糕、零食、水果等):通常以三層內為原則(內容物內袋/中盒或托盤/外盒或運輸箱)。過度包裝不僅增加成本,也可能遭消費者檢舉。
- 化妝品(香水、粉底、乳液、精華等):以兩層內為主(容器+外盒)。如果還要加禮盒或束帶,請評估是否屬促銷贈品包材,避免形成多層過度包裝。
- 其他類(酒、加工食品、禮盒等):一般兩層內即可。進口酒類另有語言與警語規範,建議事先查核。

重點二 條碼底色與可讀性規範
條碼能否被快速掃描,對比與底色最關鍵。實務上請盡量維持「深色條碼+白底」的高對比組合,並避開下列設計:
- 底色為透明、金屬(銀/金)或鏡面材質——雷射膜、金銀箔、金屬油墨易造成反光。
- 底色使用高螢光或螢光綠系統——影響掃描器光源回讀。
- 條碼上方覆以高光澤厚膜或疊色紋理,降低清晰度。
設計尺寸建議:EAN/UPC 最小縮放至 80% 即是極限;條碼與邊緣需留出安靜區(quiet zone),避免被圖文或切線侵擾。

重點三 哪些物件不算在層數裡?
法規評估「層數」時,多以裝載內容物的外覆包材計算;下列多屬保護或分隔元件,通常不算入層數(仍須符合材質與安全要求):
- 內襯、隔板、雞蛋托、塑膠托模、緩衝材。
- 禮盒內的襯紙、信息卡、固定帶等。
- 同一層中為分裝而設計的單一小袋(例如一盒 12 入餅乾的每片獨立袋)。

重點四 食品直接接觸包材的標示
食物若直接接觸塑膠或紙材包裝,除了成分、產地等基本標示外,還需揭露包材的材質名稱與耐熱(或適用)溫度,以利消費者安全使用。建議在外盒或包裝背面以條列清楚標示:
- 品名、材質名稱及耐熱溫度(複合材質需分別標明)。
- 容量/淨重、數量;負責廠商名稱、電話、地址;原產地。
- 有效或製造日期與保存條件;必要警語。
常見塑膠材質的標示方式:
- PP(Polypropylene,聚丙烯)——耐熱性佳,常見於餅乾內袋、可微波餐盒。
- PVC(Poly(vinyl chloride),聚氯乙烯)——使用範圍需留意可塑劑議題,不建議高溫接觸食品。

設計師工作單 交稿前合規檢查表
- 已確認商品類別與通路(量販/電商/藥妝/外銷),套用正確層數原則。
- 外包裝無醫療/療效宣稱;食品標示含過敏原、有效或製造日期與廠商資訊。
- 條碼使用深色條碼+白底,保留安靜區;未置於金銀、透明或螢光底。
- 食品接觸包材清楚標注材質縮寫+英文全名+耐熱溫度;複合材質逐一列出。
- 禮盒或多件組已釐清:哪些屬分隔襯材不列為層數,避免被認定過度包裝。
- 校樣階段提供條碼測讀照與材質證明(如需),便於上架審核。

FAQ 常見問題
Q1. 條碼可以印在燙金或雷射膜上嗎?
不建議。金屬或鏡面材質會反光,影響掃描;請改以白底區塊承載條碼,或改放至無反光區域。
Q2. 餅乾禮盒的每片小袋算一層嗎?
通常不算。單片小袋屬同層內的分裝包材,但外盒與中間托盤仍需符合層數原則。
Q3. 食品接觸包裝一定要標耐熱溫度嗎?
建議標示。消費情境多元(冷藏、常溫、熱充填、微波),標明耐熱或適用溫度能降低誤用風險。
Q4. 化妝品盒外標示需要哪些基本資訊?
至少含品名、用途與使用方式、容量、全成分、保存期限與批號、製造/進口/負責廠商資訊及聯絡方式、產地與必要警語。
Q5. 我能以插畫強調「治療、修復」嗎?
避免使用易被解讀為醫療功效的文字或圖像(如器官修補、疾病對照前後等),以免涉違規宣稱。
🔎 關於本文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整理,彙整包裝設計與上架常見的法規痛點,以設計可執行的檢查清單協助你快速合規。更多印刷/包裝實務問題,歡迎透過 LINE 官方帳號 與我們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