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用紙的量怎麼抓?
印刷放損怎麼抓?一文看懂「基本用紙量、放損量、總用紙量」
估價或排程時,最常被問到兩件事:要準備多少紙?以及放損要抓多少? 本篇用簡單公式 + 圖解案例,帶你快速算出雜誌/書籍(多張)與貼紙/明信片(單張)的基本用紙量、放損量與總用紙量,再整理造成放損升高的關鍵因素與實務減損技巧。
名詞解釋 基本用紙量、放損量、總用紙量

- 基本用紙量:不考慮損耗時,完成製作所需的最低用紙量。
- 放損量:為校車(試印調整)、品質確認與後加工所需的預備紙張。
- 總用紙量:
基本用紙量 + 放損量,實際下單備料請以此數量為準。
公式 最好記的 2 條:多張 vs. 單張
| 情境 | 計算公式 | 備註 |
|---|---|---|
| 多張(書刊/騎馬釘) | ((頁數 ÷ 2) × 份數) ÷ (開數 × 500) = 基本用紙量(令) |
一張紙兩頁;500張=1令。 |
| 單張(貼紙/卡片/盒卡) | (總份數 ÷ 單張落數 ÷ 500) = 基本用紙量(令) |
先確認最省紙之開數或拼版落數。 |
放損量可採比例(如 2%~8%)或固定張數/令數;不同紙種、機台與後加工會有差異,下方列出影響因子與建議範圍。
案例A 多張印刷:劇場活動刊物(A5/菊 16 開)

條件:尺寸 A5(菊 16 開),頁數 16,數量 1,000 本。
基本用紙量:((16 ÷ 2) × 1000) ÷ (16 × 500) = 1 令(菊全紙)。
若後續有上光、燙金或打凸等後加工,建議額外加放 2% ~ 5% 的放損量;若為雙面全彩+多色套印,再視印刷廠標準與紙張性質酌增。
案例B 單張印刷:明信片 4 款 × 8,000 套(菊全紙)

條件:尺寸 5”×7”,4 款/套,共 8,000 套,採菊全紙印刷;最經濟落數為 36 落。
基本用紙量:8000 × 4 ÷ 36 ÷ 500 ≈ 1.8 令(菊全紙)。
建議放損:若四色單面 + 上膜,抓 3% 左右;若雙面上光或搭配特殊色、局部上光,抓 5%~8% 較保險。
觀念 放損量為什麼會高?6 大影響因子

- 紙張厚薄與纖維方向:太薄易捲翹、太厚易裂背;均會增加校車與報廢。
- 後加工複雜度:燙金、打凸/凹、上膜、局部上光、裱貼、異形模切,皆需額外測試與校正。
- 雙面印刷與多色套印:套準要求越高,放損越多。
- 環境溫濕度與設備狀況:紙張含水率變化、油墨乾燥不均,會影響轉印與色差。
- 品項與材料差異:如藝術紙、金屬紙、貼紙面材、特別上膜等皆需更多預備量。
- 操作經驗:資深機長在上機前就能抓準墨量與壓力,放損自然較少。
實務 降低放損的 8 個做法
- 與印刷廠先確認落版(最省開數/落數),再回推份數與拼排。
- 文件出稿預留3mm 出血,避免切到字或圖。
- 避免在外框設計極細邊線,輕微偏移會更明顯。
- 同版多款時,優先色彩相近的款式併版,減少色序調整。
- 若有特殊加工,務必先做小量打樣與加工測試。
- 與工廠確認紙紋方向與紙材等級,可明顯降低壓痕、裂背。
- 印前提供顏色參考(色票/前案樣),減少校車時間。
- 專案初期就與 PM/機長共同訂出放損範圍與備料數。
FAQ 常見問題
Q1. 基本用紙量與放損量要分開抓嗎?
建議分開計算。先用公式求出基本用紙量(理論量),再依紙種、品項、加工複雜度與印刷廠標準,另行估算放損量,最後相加為總用紙量。這樣比較容易追蹤與優化放損。
Q2. 放損量有沒有通用百分比?
沒有單一標準。常見範圍為 2%~8%;若是多色套印、雙面印刷或有多重加工,可能增加到 10% 以上。最保險的方式是:與工廠確認機台與加工線別後,再共同訂出放損範圍。
Q3. 為什麼同一款產品,不同紙張會需要不同放損?
紙張纖維、表面塗佈與厚薄,會影響吸墨、拉力與乾燥速度。容易捲翹或裂背的紙,需要較多校車與預備量,因此放損較高。
Q4. 有後加工時,放損量要怎麼抓?
依加工數量與難度疊加。以燙金 + 局部上光 + 模切為例:每一站都會產生校正與報廢,建議各自預留 1%~3%;若工序多、版數多(如多處燙金),應個別討論。
Q5. 能不能只抓「張數」不抓「令數」?
可以,但與紙商/工廠交握時通常以「令」做為備料與倉儲的管理單位(1令=500張)。若抓張數,請同時標示換算後的令數,避免誤差。
🔎 關於本文與專業出處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撰寫,依據多年書刊、貼紙、包裝盒與特殊加工的實務經驗彙整。內含之案例公式可做估算參考;實際值仍請依工廠機台、紙材等級、後加工流程調整。
合作/諮詢:LINE 官方帳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