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小學堂 — 設計師常見10大印刷問題

以下彙整商業印刷最常見的 10 種狀況,從「設計端可立即採取的作法」出發,幫你在交件前先把風險降到最低。每個段落皆與本頁圖片主題對齊:髒點、直壓、背印、色差、鬼影、刮版、斷線、色不均、套印不準、數位樣不準。

1 髒點:成品出現黑白雜點或髒汙

拿到的印刷成品上有電腦檔案沒有的黑點、白點或不規則髒汙,多半與印刷環境中的紙粉、粉塵、殘墨附著有關。先檢查原圖是否過度銳化、噪點過多或解析度不足,避免小雜訊被放大成「疑似髒點」。若檔案正常,請保留樣張與放大照,直接聯繫印刷廠評估補印並提供批次資訊,加速釐清原因。

髒版

2 直壓:K100 區域透出下層色塊

使用 K100(純黑)卻仍隱約看見底色,常因單一 K 覆蓋力有限、易「透底」。實務上可改為 K100 + C10(冷黑)或 K99,讓網點穩定、墨層更均勻;大面積深色盡量用疊色冷黑而非單 K,並避免滿版實底降低直壓風險。

🎯 小撇步:深色背景 + 白字時,白字務必留邊,避免吃墨糊邊。
直壓

3 背印:未乾墨層互相黏沾

成品彼此黏住、墨沾到別處,常見於總墨量偏高或乾燥不完全。發印前檢查關鍵頁的 CMYK 總墨量 ≤ 200%,減少大面積疊色與滿版深色塊;若需要深色調,可用細緻漸層/紋理分散墨量,並註記紙材偏好,利於印刷廠調整上墨與乾燥。

背印

4 色差:合版常見,先決定允收範圍

合版印刷的機台、紙材、油墨條件不一,色差難以完全避免。對品牌色或主視覺要求高時,建議先打數位樣作內容校對,再視需求改走獨立版或申請機上樣對色;交件附 CMYK 參考值或專色註記,並在評核文件中標示可接受差距,減少溝通成本。

色差

5 鬼影:不該出現的影像殘留

畫面出現「影子」或重覆紋理,多與大面積實底、壓力分布或紙張回彈有關。設計時可避免長邊方向的大面積滿版深色,或嘗試將版面旋轉 90°分散壓力;必要時在深色區加入極淺細紋理,降低連續實底導致的殘影。若成品已出現鬼影,與印刷廠依合約與證據圖判定是否補印。

鬼影

6 刮版:圖面被細線割裂

畫面像被細線「刮過」,形成不連續切割。先以原生檔與輸出 PDF 交叉檢查是否有透明疊層、遮色片或超出畫板物件導致輸出異常;若檔案無誤,提供放大照與座標位置給印刷廠,協助追查製程並討論補印。

刮板

7 斷線:極細線條在成品中消失

明明檔案相連,但實物變成一段一段甚至消失。請將細線加粗至≥ 0.2 mm(約 0.56 pt),避免在四色疊印上做極細反白;需要銳利細節時,採單色墨描邊或提高線與背景的明暗對比。

斷線

8 色不均:單色塊出現雲霧或斑駁

單一色塊看起來像被「渲染」。多因紙張紋理深、上墨量波動或區塊過大。設計上可避免大面積深色實底、以輕紋理或漸層過渡修飾;印製時盡量不選重紋路紙材,以降低視覺斑駁機率。

色不均

9 套印不準:多色對位位移

本應銳利的邊緣出現殘影或偏色,代表色版位移。設計端可在需要精準邊界的元素採單色處理,或使用陷印(trapping):讓暗色微壓亮色約 0.05–0.1 mm,避免露白;小字與極細線避免四色疊印。若位移明顯,應主動聯繫印刷廠評估重印。

套印不準

10 數位樣不準:樣張與大貨材質不同

打了數位樣,成品顏色仍不同?數位樣主要用於內容校對,非最終對色依據;若需要貼近量產色階與質感,請與廠商確認機上樣或改走獨立版。交件時附上關鍵色塊、參考圖與允收標準,能明確對齊期望。

數位樣不準

交件前快速自檢

  • 關鍵頁 總墨量 ≤ 200%;深色用疊色冷黑而非單 K。
  • 細線≥ 0.2 mm;小字避免四色疊印;反白元素留足邊。
  • 避免大片滿版深色;必要時加入輕紋理或縮小實底面積。
  • 品牌主色標註 CMYK/專色;提供參考色塊與允收差距。
  • 重要專案量產前申請機上樣,或改獨立版鎖定條件。

與印刷廠溝通技巧

記錄批號、保留樣張並拍攝放大照,標記問題座標;以「可接受差距」與「補印判準」對齊期待,能快速追查並保障時程與成本。

結語:把風險前移是關鍵。從色彩與墨量、線條與文字、版面與紙材三面向調整,再加上清楚的對色與補印標準,就能把「色差」「直壓」「背印」「套印不準」等常見問題影響降到最低,讓設計成果穩定落地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