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看印就上手
初次去印刷廠看印,最怕臨場被問到「要看什麼?」其實重點不在單看十字線是否對準,而是把「內容正確、規格吻合、色彩到位、瑕疵排除、流程留證」一次做好。下面用清楚步驟帶你從出門前、機台前,到簽核後的注意事項,第一次看印也能穩穩把關。
1 前置作業:出門前的三件事
1️⃣ 帶「可比對」的參考樣:建議攜帶「數位樣」或「舊大貨成品樣」。參考樣讓你在機台前有目標,不會只憑記憶談深淺;同時也能作為日後追加單的對色依據。
2️⃣ 帶「可標準化」的色彩工具:準備 CMYK 演色表 或 Pantone 色票本,把 Logo、主視覺背景、重點圖像標出目標色碼。必要時標註「允收上下限」,避免為 1~2 ΔE 來回拉扯。
3️⃣ 帶「可量化」的進階工具:高控色案可攜 *Lab 色度儀 量測 ΔE;另備白手套與 10x 放大鏡檢視網點邊緣與紙粉。行前把「允收範圍」寫進確認單(如 ΔE≤3、套印偏差≤0.1mm、滿版深色 TAC 控制)。

2 現場作業:六步檢查心法
步驟一|圖面內容:先看文字、圖像、語系、條碼、法規字、版號是否正確。內容錯誤是最大風險,請先排除,再談顏色。
步驟二|印刷規格:確認 紙張、拼法(落台、模數)、完成尺寸與 *車數(含後加工放損)。若為系列品,請對齊同批紙材與同刷色基準。
步驟三|準度|套印:十字線可參考,但更要看實際圖面——細字是否「雙影」、四色疊印有無偏移,邊框設計是否均勻。邊界一旦不平,成品立刻失分。
步驟四|色度|重點色:優先檢查 Logo、封面、底色與人像膚色。使用色票或色度儀對照,記錄機台調整(加/減墨、壓力、水路、走紙)並保留比對樣。
步驟五|製程瑕疵:觀察髒版、糊版、刮版、條痕、鬼影、網點擴大、墨槓、水槓、色差等。必要時請師傅更換橡皮布、調整壓力或清洗滾筒。
步驟六|簽核與留證:大貨開始前,於*大稿上簽名,註明時間、版次與允收條件;若業主在場,雙方共同簽核。後續出貨全依此標準執行。

3 對色與允收:怎麼說才專業
與師傅討論顏色時,避免「再深一點」這種抽象表述,改用可落地的指令。例如:「主視覺底色以 Pantone 2995C 為目標,允收 ΔE≤3;人像膚色避免偏紅,可略降洋紅 3%。」
若遇到大面積滿版實底,請同時注意 TAC(總墨量) 與乾燥速度,靠近裁切邊緣的位置建議略降墨量,降低背印與沾髒風險。
4 常見瑕疵「鬼影」:判斷與處理
鬼影是什麼?在大面積色塊中,因油墨特性或機械原理,出現不該有的暗紋/暗影。特別常見於高密度實底、相鄰留白塊或走紙壓痕附近,觀感會顯得雜訊重、紋理不均。
怎麼排除?(1)調整原稿:避免在大片實底中插入中性空白;(2)改變印前拼法或走向,讓干擾錯位;(3)調整上墨/水路與壓力、更換橡皮布;(4)必要時局部改用專色或分版處理,提高穩定性。

5 名詞解釋與溝通話術(保留原文並優化)
*大稿:印刷機上印出的全開樣張,尚未做任何後加工,顯色最準。可用於追加單的對色,也可作為日後爭議的比對基準。
*車數:1 車 = 1 張大稿;印 1000 車 = 印 1000 張大稿。工單上建議註明「抽驗頻率」與「放損比例」。
*Lab 色度儀:以科學數據量測色差(ΔE),避免純憑肉眼臆測。建議事前設定允收門檻(如 ΔE≤3),並集中在關鍵色塊量測。
6 新手看印檢查清單(收藏版)
- 帶齊參考樣、色票本、需求確認單;高控色案攜 Lab 色度儀。
- 依序檢查:內容 → 規格 → 套印 → 色度 → 瑕疵 → 簽核。
- 記錄機台調整(加/減墨、壓力、水路、走紙),保留比對樣。
- 在大稿上簽核並註明允收範圍與版次;大貨依此執行。
- 離場前拍照存證:大稿、對位線、機台參數、紙材批號與時間。
📚 關於本文與專業出處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撰寫,內容由具備印刷製程實務經驗的 專業印務顧問與設計師 共同審稿,並依據現行印刷設備實測資料撰寫。 所有技術數據(如線寬、允收參數、紙張建議等)均來自實際印刷工廠經驗。
我們致力於提供可靠的印刷知識,協助設計師、品牌主在生產前充分理解工藝差異、風險與成本。 若對看印流程、對色或瑕疵排除有疑問,歡迎洽詢 麥印刷顧問團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