燙金燙了什麼金?燙金歷史簡單說

「燙金」是一種常見於印刷品的裝飾性後加工,能呈現出金屬光澤、反射質感與高級感。 但你知道嗎?燙金的歷史其實跨越千年,從古代手工貼金、雕飾金箔, 到現代的電化鋁技術,這項工藝經歷了漫長而精彩的演變。


1 燙金的起源

燙金的起源

在伊斯蘭文化中,早期的書畫創作就已開始使用鎏金(gilding)技術。 當時的金箔多用於裝飾經書與宗教文物,後來逐漸擴展到陶瓷、琉璃磚、聖地建築與織品裝飾, 展現出極致的工藝美學與對「光」的崇敬。

  • 陶瓷
  • 花磚、琉璃磚
  • 書籍扉頁、花邊
  • 聖地雕飾與浮雕
  • 織物、禮拜布飾

2 伊斯蘭的精緻燙金技術

伊斯蘭的燙金工藝

精緻燙金技術在伊斯蘭地區約於西元11世紀達到巔峰, 常見於清真寺建築與裝飾藝術中,結合幾何圖樣、花草與鳥獸紋, 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之一,影響後世裝飾工藝甚深。

3 燙金技術的沿革

燙金技術的沿革

約在西元4世紀,歐洲發展出羊皮紙書籍,為保護書冊封面, 工匠開始以金箔壓印方式進行裝飾,特別在宗教書籍上極為常見。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,歐洲書籍封面常以手工貼箔燙金,象徵知識與信仰的神聖。

同時,中國早在宋代便出現金箔印飾的概念。 「錢引」與早期銅鏡花紋便採用多色金屬裝飾技法, 可說是燙金工藝在東方的雛形。

4 燙金技術在中國的發展

燙金技術在中國的發展

明代時期,西方書籍與裝幀技術由傳教士帶入中國, 帶來羊皮封面與金箔裝飾工法。 到近代1920年代,北京已有專門製作金屬壓印的工坊, 並於1940年代用於報刊、鈔票防偽與裝飾印刷上。

此時,燙金開始從宗教與藝術範疇走向實用印刷, 成為商業印刷與包裝美學的重要轉捩點。

5 燙金材料與方式的演變

燙金材料與方式

1960年代以前,燙金多採用金屬粉與樹脂黏著方式, 需要高溫將金箔轉印至紙上,製程繁瑣且成本高。 隨著科技進步,出現了新的印刷材料——電化鋁箔(Aluminum Foil)。 這種材料輕薄、穩定且易於控制溫度, 成為現代燙金印刷的主流,廣泛應用於包裝、名片、標籤與書籍封面。

現代燙金的主要材料包含:電化鋁金箔、電化銀箔、雷射箔、色箔等, 透過溫度、壓力與時間控制,可在不同材質上呈現多樣質感。

總結: 從金箔藝術到電化鋁印刷,燙金技術的發展是人類對「光」與「美」的永恆追求。 它跨越文化與地域,從宗教象徵走入日常生活,也讓設計更具溫度與質感。

 

如需印製燙金名片,可參考以下網址黑卡燙金名片

📚 關於本文與專業出處

本文由 麥印刷 Mind to Print! 編輯團隊撰寫, 並由具多年燙金印刷與電化鋁加工經驗的 印後製程顧問 審核。 內容根據印刷技術史與現代燙印流程整理撰寫,適用於印刷設計師與品牌開發者參考。

想了解更多關於燙金工藝、印後加工與包裝設計的應用, 歡迎透過 LINE 官方帳號 聯繫我們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