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YK是什麼?為什麼印刷要加K黑版:完整解析

CMY 與 RGB 的關係:加色與減色的兩個世界

在顯示器上,我們以 RGB(紅、綠、藍)三色光「相加」得到更亮的色彩;在印刷上,則以 CMY(青、洋紅、黃)三種油墨「相減」吸收光線。紙面反射的光被油墨吸收得越多,顏色就越暗;螢幕上色光疊得越多,畫面就越亮。

CMY:印刷三原色如何形成

C(青)≒ 綠+藍,主要吸收紅光M(洋紅)≒ 紅+藍,主要吸收綠光Y(黃)≒ 紅+綠,主要吸收藍光。掌握「吸收哪一色光」的邏輯,便能預測疊色後的色相與明度變化。

色光重疊調製出CMY

用 CMY「疊回」RGB:為何逐步變暗

在四色印刷中,M+Y 觀感偏紅, C+Y 偏綠, C+M 偏藍;但每多一層油墨就多一層對光的吸收,整體明度會下降,因此紙上看起來常比螢幕暗。

印刷中的RGB

減色混色的限制:如何補回亮度與對比

局部光/上光:提升反射,視覺更「亮」

亮光(Gloss)強化反射與對比、適合高彩度圖像;霧光(Matte)降低反射、帶來細緻手感。兩者都能在不更動色值的前提下改善觀感。

特別色(專色):跳脫 CMYK 色域

螢光、高彩橘或金屬等 CMYK 難以穩定重現的色相,改用專墨直接上機,可得到更飽和且均勻的實底,常用於品牌主色與重點區域。

能讓印刷色明度增亮的方式

為什麼還要 K?黑版的三個關鍵任務

1)更純、更銳利的黑色

理論上 C+M+Y 應接近黑,但實務多為偏髒的深灰。改以 K 直接呈現黑色,可避免色偏並強化細字、細線的邊緣銳利度。

2)降低套印風險、控制總墨量

CMY 疊黑,對位一偏就會出現彩邊;用 K 可顯著降低此風險。同時印廠會限制 Total Area Coverage(總墨量),以免乾燥不良與背印。以 K 取代部分 CMY,能維持深度又不超標。

3)分工清楚:加工專版標註

K 版常用來標註加工圖層(如局部光、燙金、打凸/打凹),設計階段以 K100 表示並獨立為專版圖層,將「印刷顏色」與「後加工」清楚分離,降低溝通成本。

那K是甚麼?

設計與出檔實務:讓 CMYK 更穩的做法

色彩模式與圖片處理

排版前先將文件與位圖轉為 CMYK,檢視關鍵照片在紙上的明度與對比;必要時加少許暗部層次保護,避免實印糊成一片。

黑色用法與文字設定

小字與細線用 K100;大面積深黑可採 Rich Black(K 為主、少量 CMY),但遵守印廠總墨量上限;避免用 Registration Black 輸出內文或圖形。

檔案標註與打樣

加工區域以獨立專版圖層呈現並清楚命名;與印刷廠確認用紙、上光方式與總墨量限制,必要時先做數位樣或濕打樣,確保色彩與細節符合預期。

結語:理解機制,才能在紙上做出好看的顏色

CMYK 視為「吸收光線」的語言: CMY 各司其職吸收對應色光, K 負責純黑與風險控管。善用局部光與特別色補強、在出檔上正確運用 K 版與總墨量觀念,紙上的顏色就能更穩、更接近設計初衷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