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模線解密!打造獨特造型,讓你的設計更吸睛

✂️ 你是否好奇過,在設計貼紙、包裝或異形名片時,圖面上那條標示外型的 刀模線到底是什麼?
簡單說,它是印前用來標示裁切位置與折線/撕裂線的 「製程坐標」。後續的裁斷、壓線與成形,都會依此進行。

有了刀模線,印刷品不只是一張平面紙:可被裁成各種造型可順利摺疊為盒型, 還能加上撕取或開揭的功能。對設計端,它是檢查版面安全與造型可行性的工具; 對製造端,它是建立刀模版與軋型參數的共同語言。


📌 什麼時候需要畫刀模?

只要成品需要特殊外形立體成形,就該先繪製刀模線並於後段進行軋型。 多數印刷公司會提供公版刀模(如信封、提袋),節省開發時間,也降低錯誤風險。

  • 包裝:彩盒、提袋、信封等需透過正確刀模與壓線設計,才能精準折疊、黏貼與承重。
  • 貼紙:圓形、異形或連續拼貼版型,依刀模線裁斷才有俐落邊緣與穩定出貨尺寸。
  • 信封、紅包:刀模線決定摺線與黏口位置,影響密合度與外觀端正。
  • 其他印刷品:特殊造型名片、DM、吊牌、書籤等皆可藉由刀模完成差異化。
  • 延伸機能:除了裁斷,刀模亦能規劃K 線(折線)撕裂線(米線), 讓開揭撕取、易開封與組裝更加順手。

甚麼時候需要劃刀模

🧭 刀模線在各階段的功能

設計階段:預判造型與版面安全

將刀模線覆蓋於設計稿上,先檢查:圖文是否壓到裁切邊摺線是否穿越關鍵資訊黏貼區是否留足貼合面。若視覺必須貼邊,務必將影像延伸至出血區以降低白邊風險。 尖角造型易產生毛邊或變形,建議以圓角或較緩弧度取代,提升量產穩定度。

製版階段:依線製作刀模版

製版端會依最終刀模線輸出刀模版(含裁斷刀、壓線刀或撕裂刀)。此時線別屬性必須清楚: 例如裁切線、折線、撕裂線各用不同專色與線型,並以明確命名。刀模線應與印刷圖層分離,避免輸出時被誤印或遺漏。

成形階段:軋型落地

進入印後,以刀模進行裁切與壓線,也就是軋型。 良好的軋型能讓折線順暢、邊緣平整、尺寸一致;若需黏貼,建議避免在黏口區放置高密度墨色,降低黏膠失效或翹曲的機率。

刀模線在各階段的功能

繪製刀模的注意事項

  • 簡潔清晰:避免過度複雜或重疊節點;線段應封閉、避免毛邊與孤點,便於製版追蹤。
  • 安全邊距:考量裁切與折線誤差,重要圖文建議距離裁切邊至少3 mm; 需視覺貼邊者,務必加足出血並預留容錯。
  • 避免外框主視覺:外圍細框遇到微小位移會特別顯眼。除非能精準對位與控制公差,否則不建議以細框作為主視覺。

繪製刀模的注意事項

🧩 進階完稿建議:讓刀模更好用

線別與圖層管理

建議將裁切線/折線/撕裂線分層管理,各自使用一致的專色與線型並清楚命名; 刀模線圖層應標記為不輸出印刷,避免誤印。輸出前再次檢核「線型、顏色、屬性與鎖定狀態」一致。

視覺對齊與容錯設計

若畫面必須貼邊,務必將影像延伸到出血;文字或細線請內縮,避免落在折線或黏貼區。 對於容易變形的尖角或極窄邊,使用圓角或加寬策略提升容錯;必要時透過樣機打樣驗證摺疊順暢度與邊緣平整度。

成本與重工風險

極度複雜的外形會拉高刀模製作與軋型時間,也提高報廢率;在品牌識別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,反而能讓大貨更穩定。 可重複沿用的刀模(如系列包裝)能分攤開模成本,亦利於長期供應與庫存管理。

🌟 結語:先畫好刀模,後段都順暢

刀模線是連接設計與製造的關鍵語言。從何時需要刀模三階段職能注意事項與進階完稿,只要在前期建立清楚的線別與容錯,量產就能穩定、 成品外觀也更俐落。下次需要異形貼紙、信封或彩盒,不妨先把刀模線畫對、畫滿,讓你的設計既好看、也好做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